讀著亦舒《傷城記》,感慨萬千。明明是約 30 年前的小說,怎麼好像是寫 2019、2020 年的香港?
《傷城記》是亦舒 1993 年出版的作品(但有資料顯示是 1990 年的作品,我讀的是 2008 年出版的珍藏本),以八九六四後的香港作為背景,寫女主角陳之之一家以及整個香港,在六四民運後的各種心態。有人忙著東奔西走想盡方法移民,有年青人埋首地下政治活動或上街抗議,有人走了還是回來。無論如何,陳之之一家還是選擇留下,在香港繼續過日子。
當中所述的香港移民潮,描繪得十分細膩及擊中要害,讀起來很揪心。
八九,六四後,香港人心惶惶,不少人都爭著移民找後路:之之的舅父和其女友各自爭著找有外國護照伴侶、市民排隊領新加坡移民表格、同事們羨慕陳之之有一個有澳洲護照的男友、英國堅持不給予港人居留權。
情況與今天差不多。2019 年下半年後,香港情況極速惡化,一方面很多人上街,同時間個個嚷著移民,未必要真真正正全身移民脫離香港,但至少想有多一本護照傍身,這是香港人所謂的「多一條後路」。
我身邊不少朋友已坐言起行,想盡方法離港。有的本來外國戶籍,已匆匆回去,有的幸運地找到澳洲、英國、加國的工作,獲得了工作簽證,先行離港了。做生意的、有豐厚資金的朋友,則正在計劃買樓或做生意移民。
但是,個個都走,唔通個個都想走咩?
陳之之的祖父母遠飛加國,卻遇上劫案,才發驚覺還是香港老家好,一如書中所述:「在香港住得超過三十年還妄想順利移民真是十分不切實際的一回事。」
而陳之之一家則仍然留在香港祖屋,選擇留下,因為太愛香港了。香港五光十色的生活,或多或少叫人留戀,「她太愛香港,之之願意被他加榨乾精力時間,同時也利用她名成利就。鞠躬盡瘁也心甘情願,之之不願離開。」
我有也有朋友決定身土不二,與香港共患難,如陳之之一家般留下。所以我在讀《傷城記》時,感覺書中移民情節與20、30年後的今天大同小異,令人感慨不已。
「香港這個上苑,要忘卻在腦後,都不容易。它會悄悄上心頭,在傷懷日,寂寥時,奈何天,盤踞不走。」另外,亦舒的作品,不時隱隱約約滲透出對學生或社會運動的批判.
1 則留言:
湾区听雨/香港向北 深圳向南\黎 园
2021-10-14 04:26:59大公报
湾区听雨/香港向北 深圳向南\黎 园
深圳与香港,以深圳河为界,一河两岸城市天际线和荒山水田的反差令人印象深刻。荒山和水田成为深圳乃至内地与香港的天然屏障,既是地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翻越这些屏障,是拥有维多利亚湾的东方明珠香港。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十月六日在施政报告中宣布: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打造双城三圈。在平静的深港边界地带扔下炸雷,一时间边界地区发展开始热络起来,一场关于“香港向北,深圳向南”的热烈讨论在两地之间上演。
“双城”是深圳和香港;“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
深圳的城市发展源头在粤港边界罗湖口岸,因为那里去香港最方便,港商北上投资经过的第一站是罗湖口岸,罗湖后来也成为港人北上生活和消费的第一站。八十年代罗湖基本建设完毕后,九十年代,深圳中心区开始西移到福田,建设了皇岗口岸和福田口岸,发展出了华强北中国电子第一街和比肩香港中环的中央商务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科技为代表的南山区开始崛起,紧邻深圳湾口岸的前海如今是深圳对接香港发展的主战场,此时的深圳已经突破了围绕香港转的年代,在前海,有大量港企和港青在那里发展。与此同时,以大鹏湾为代表的深圳东部生态旅游圈发展势头良好。
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第一次明确大规模从各个方向与深圳对接和靠近。对于深圳,南向一直是深圳成功的密钥,而且早已经做了边界地区合作开发的前期规划。此番香港主动伸出的橄榄枝,深圳更是乐见其成。
香港向北,深圳向南。深港之间崛起一个创新型国际大都会,是共识,也是大湾区的需要。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