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

土瓜灣道



















香港土瓜灣。 2020-03-21 8:17 AM         
         
香港人有多愛香港?過去幾個月來發生的事,已經說明一切。《我香港,我街道》這本書,會讓你也愛上香港,愛她的歷史,她的氣味,她的榮光。——張曼娟

當夜空籠罩我城,皎潔月光沿著彌敦道漫流,流入維多利亞港灣,粼粼照耀海水,每個在天星小輪回望我城的人都不免有個錯覺,是的,香港屬於我。此刻當下,將進入永恆。——胡晴舫

當初發生了什麼事?我來到土瓜灣住的時候,一切已經完成。我說的完成,指的是一條並不長的街道,叫土瓜灣道。它是橫空出世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去的地方很清楚,它一直延伸到啟德機場,然後飛走了。

那麼它的來路呢?原來是從另一條街馬頭圍道長出來的。馬頭圍道的誕生地是紅磡蕪湖街,這條街浩浩湯湯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啟明街竟不見了。忽然,向前一踏步,已經進入了土瓜灣道。兩條街道平行,街道名稱並置,一左一右。

曾有新移民問我的朋友,土瓜灣道一號在哪裡?

答:在馬頭圍道一二七號旁邊。

她以為開玩笑,就帶她去看。啟明街轉角的一家半邊鋪位就是土瓜灣道一號。多年來,店鋪換過許多手,如今是賣蔬菜的攤檔。

土瓜灣道一號的對面,是一個小小的三角形休憩公園,在四條交通要道的中心,車來車往,它兀自悠然安靜,還打理得秩序井然,樹木葱綠,許多印巴家庭的一眾大小常在草地上野餐。

如今,寸草不見,因為地鐵工程的緣故,小公園已成施工堆貨場,用木板團團圍住,圍板上畫了宣傳畫,圍板挺直頂伸出十二棵高大的椰樹。三角花園成倒三角形,底邊已成橫向的浙江街。如果在浙江街朝海的方向走,十分鐘吧,就是海心公園。這公園大得多了,旁邊有球場,裡面有露天的舞台,有亭,樹木茂盛,小山丘上的大石,它自己也一定覺得奇怪,本來是在海心的。

土瓜灣道和馬頭圍道,好像吵過架,一氣之下各走各路,可又尷尬地不能老死不相往來,只好由另一條浙江街疏通。浙江街是兩條街的走廊,角色很吃重,而且,它接下漆咸道北的棒,大車小車,也朝舊啟德機場昂然前進。沿途經過蘋果屋啦、新亞中學啦、自高自大的豪宅啦,等等。

土瓜灣道的門牌號碼也是排列成單數和雙數,啟明街這邊都是單數,由1開始到最後的變電站,一共四六五號。而馬路對街則為雙數,由六○號領頭,因為一至六○號分給了三角小公園。可是到了街尾宋皇臺道,只是一六○號,街號並不平衡,而且相差那麼遠?

我唯有切實去數數,原來落山道和上鄉道之間的一段路,是定安大廈的建築群,整幢樓群都用同一號碼,然後以A、B、C、D分別,一直數到L、M、N、O、P,真是舊區的怪現象。
回到浙江街上。它旁邊是一座工業大廈,也算相貌堂堂,樓下的賽馬會往往擠滿了人,許多人沒有忘記,有一年大廈的平臺忽然倒塌,傷亡慘重。可有什麼辦法呢,生活還不是同樣的過。不過,因此附近的樓房紛紛拆卸了僭建物,招牌、鐵籠、盆栽、曬衣物少了。近年一連串的樓房,都掛出大字樓宇更新大行動的條幅。

從啟明街北行,過了浙江街就是益豐大廈,這地方本來是塘瓷廠和熱水瓶廠,以相關語「一味靠滾」和「認真好膽」著名。如今廠房早已搬走,但大廈其實值得參觀,因為那是已經罕見的「回」字形建築。大廈四周都是窗子,每一戶的大門都朝向中心的院子,四面是四通八達的走廊,每幅牆都與隔鄰共用。

從街外向上望,當然看不出它彷彿北方四合院的格局。
這裡曾有一家電影院。當然,在土瓜灣道,另一類型的樓房也很特別,從街外看,也是家家戶戶的窗子連接一起,但不是「回」字形,而是「非」字形,住戶門口對門口,長廊在樓宇中間,兩邊是住戶,窗子向街。

土瓜灣道的起點在啟明街,看來還算寬闊的街道,冷冷清清,有點落難荒蕪的樣子,可誰見過它昔日的繁華?在蘋果屋的室內街市沒有建成之前,本地的菜市場就在啟明街。當年,真是車水馬龍哪,人禽爭路。那是一地鮮雞鮮鴨的日子。

街道的另一半,也絕不遜色,因為街尾接連榮光街,曾是著名的梅真尼製衣廠,當年可說是無人不識,盛時員工二千多人,老闆Manoj梅真尼是印度人。

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名牌TWGTea,即是梅真尼的家族生意,從製衣變製茶,從香港遷到新加坡。啟明街經歷過熱鬧的歲月。附近又山寨工廠林立,帶旺了這一帶的飲食業,大眾化的粥、粉、麵、飯齊全。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榮興茶餐室,老闆沖得一手地道的絲襪奶茶。
內地開放後,製衣廠北移,街市搬入落山道,啟明街從此黯淡,據說成為了一條一條劏房街。

土瓜灣道的第一條橫街是啟明街,第二條是鴻福街,街內有一間「土家」,是區內社區團體聚腳之處,都是關心生活,有朝氣的年輕人。因此,有人自稱「土友」。

我呢?我是「土人」,或者「土著」,不是「著名」的「著」,而是「著地」的「著」,張岱在《夜航船》解說過。土瓜灣的「灣」,粵人不照書本上說的,並不唸作「海灣」的「灣」,而是「環繞」的「環」,把陰平灣當陽平環。灣仔、牛池灣才讀「海灣」的「灣」。

第三條街是銀漢街,名字不好記,但總會認得這裡的恆生銀行分行,更有坐滿夏天嘆冷氣打瞌睡的常客天天出席的麥記漢堡飽,或者埋頭馬報,有了研究心得就跑過馬路到對面的馬會報到。

這一連三小街,都是短短的,封閉的,車子開進去,只能兜個小圈,出口仍在土瓜灣道。真正頭尾暢通的是第四條街:落山道。四座結構特別的大廈出現了,占了整整半條路,一至十五樓,由網布包裹起來,像克里斯托的雕塑。

從第五條橫街到第六條,是商業區,各種店鋪如花盛放,而且隨著年代的步伐而變化,鐘錶鋪變了手機店,國貨店變了時裝鋪,皮鞋店改為運動鞋店,木傢俬店改為家居用品、辦公室鋼電腦枱。理髮店不單理髮,還美容。雜貨店成為超市。嬰兒用品變成寵物樂園。

然後是壽司店、許許多多的食肆。但定安大廈的確定安,堅持不變,整段街的樓層也被面膜覆蓋,再揭開,可能又稍稍年輕起來。它是本區的第三種樓房形式,從窗子可以辦別,面街的窗子不是連綿不斷,牆壁之間有了空隙,房間三面有窗。

到了第六條橫街了,那是貴州街。到了這裡,土瓜灣道已過了一半,熱鬧繁華彷彿已開到荼蘼。再向前走,一邊是偉恆昌的建築群,前身是偉崙紗廠,後來和恆生銀行合資,建了三排十五層的樓房,剛做過翻新的工程,果然明淨了許多,水管之類重新裝置,應不用再喝鹽水吧。

由貴州街到另一條橫街,這一段路只有一列連成一體的十幢十五層高的西式樓房,每層各有六或八個單位。有電梯,浴室有浴缸。令人驚訝的是一廳兩房的設計特別,兩房是打通的。若要分隔,不用砌牆,做個大衣櫃不就行了嗎,兩室共用,門扇獨立,一九七八年落成,參觀者無不羨慕。地皮本是偉倫紗廠物業,後來與恆生銀行、大昌建築合資,建成偉景閣、恆景閣、昌景閣,合稱偉恆昌新村。偉倫紗廠的「偉倫」,英文是Wyler,所以偉恆昌新邨的英文名字是「Wyler」。

這三家村共占三條街,即美景街、美光街、偉景街。偉景閣是填海而成的浮城。各大廈底層,除了小商店、涼茶店,還有茶樓,兩家超市隔街對峙,兩間銀行吸納客戶,還有一間郵局,開在恆景閣樓下一條暢通兩街的隧道之中。這一帶,本來清潔寧靜,交通和購物,也算方便,街道種植樹木,當年,一個單位只售十六萬。由於隣近啟德機場,吸引許多空姐租用。

但好景不常,兩間銀行都搬走了,徇眾多次要求,只在翔龍灣商場中各擺了一臺櫃員機。常常喝茶的酒樓,不再接待本地茶客,變了旅行團的飯堂。忽然之間,新村之內出現了三間巧克力店,附近至少還有三、四間,藥鋪、鐘錶店,標明政府註冊、免稅。看來都是集團的連鎖經營。而原有的,小本的,為土人服務的,消失了。每天充滿人潮,逛店的逛店,抽煙的抽煙,小童隨地小便。大人大聲喊叫,留下一地垃圾。海邊的小店,生意差,整個底層變了護老院。牆邊蹲著男女青蛙似的遊客。

偉恆昌在土瓜灣道占了三十個號碼,始於三二九號,終於三六一號的嬰兒用品鋪。這裡已經是土瓜灣道的第七條街,名新碼頭街。的確,在這裡一站,就可以感受到碼頭勁吹的海風,可以看見前往北角的渡海輪。船只往北角,北角來的,卻分別往九龍城和黃埔花園,別上錯。

怎麼稱為九龍城碼頭,而不是土瓜灣碼頭呢?土人都明白,香港分為十八區,土瓜灣只是九龍城大區內的一個小區,其他區員還包括紅磡、何文田、九龍塘。

怎麼還包括無論空間和心理都很遙遠的九龍塘?可見分得並不精確。也許人口不足以獨立成區吧,所以連選舉獨立的區議員也算不上,要歸入海心區。

九龍城和紅磡區內有警署,土瓜灣就沒有。其實,九龍城碼頭本稱龍津渡,遠道而來的船隻,運貨上岸,然後運去九龍城寨。九龍城寨本來也是個神秘的地方,三不管,神祕的面紗除去,成為寨城公園了。

碼頭如今寫著「新渡輪」,在海底隧道建成之前,也曾風光了好一陣子,因為它不單載人,還載汽車,駕車的人在船上泊了車,走下來,歇息一回,吃個簡單的早餐,公仔麵、咖啡,看看報,鬆弛二三十分鐘的神經。

汽車碼頭還留下架空的車道,天橋下是小小的收費停車場。不載車以後,平日坐船過海的人已不多了,每小時兩班,晚上七時停航。水手都日漸老去,這變成式微的行業。碼頭也有碼頭的命運。◇(節錄完)

——節錄自《我香港,我街道》/ 木馬文化出版公司

標籤:    tags: , , , ,

21 則留言:

helenmoonstone 提到...

《HEA富學》作者郭釗:事業有成加按買樓 置富不二法門


《HEA富學:一天只做2小時的創富方程式》作者郭釗便是好例子。2007年他靠建材生意賺到第一桶金後,至今每年購買一個本港物業,3年前更進軍海外樓市,目前在本港及海外分別擁有約10個物業,資產值達數千萬元;近年創富成功後,他日常一天只工作兩小時,每個月到海外旅遊,他在訪問中將其「HEA富」心得娓娓道來。

郭釗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從廣州移民來港時只有6歲,13歲時其父親中風無法養家,故郭釗1995年中七畢業便投身社會做sales(銷售)工作,「起跑線」明顯不太理想。

但郭釗憑着良好口才,於數年後已成為任職建材公司的「最佳銷售員」,2003年更自立門戶經營建材生意,2007年憑該生意賺到第一桶金後,至今每年購買一個本港物業,加上海外物業,目前持有20個物業,資產值達數千萬元,每年租金收入可觀,足以維持高水平的生活開支。

無家底低學歷 立志成行業尖子

是次訪問在郭釗於深井碧堤半島約1200方呎海景住宅進行,屋內設有兩個高櫃擺設數十個卡通人像公仔,其曾任職娛樂雜誌記者的太太則從旁打點,而他們兩口子上周剛從北海道滑雪回來,生活得像退休人士一樣優哉悠哉。雖然著書教人「HEA富」,惟郭釗強調自己「無家底、無學歷」,1995年中七畢業後出來工作,過去20多年克服無數困難才有今日的小小成就,「我當年搵工只有一個條件,就是賺多些錢,所以亦唯有做sales!我做過傳銷,賣過A4紙及健康產品,數年來轉過幾個行頭後,最後在建材行業找到發揮空間。我覺得目前年輕人投身社會工作亦是如此,最初要摸索尋找適合自己的行業,在行業內由搵唔到錢至搵到錢,最後是由幫公司搵錢到自己有錢落袋。」

郭釗上述「搵錢至上」的工作價值觀未必每個人同意,惟他積極向上的心態卻值得學習,「我覺得行行出狀元,在任何行業都好,只要你做到行業裏的頭10位,或者是在公司裏的頭3位,要買樓並不是一件難事」。據郭釗透露,他當時在建材公司任職時,是「最佳銷售員」,故2001年已斥資120萬元買入太子300多方呎住宅單位,而2003年更創業成立自己的建材公司做老闆。

堅持每年入市 「窮人買樓無得輸」

雖然郭釗是「最佳銷售員」,但自己開設建材公司後,他需要兼顧採購、行政及品牌管理等工作,曾因工作過勞及壓力過大而出現頸椎問題;與此同時,其在2001年低位買入的太子住宅亦錄得可觀升幅。因此,他於2007年決定改變策略,其建材公司由承接工程轉為賣產品,自己則花更多時間物色物業投資,過去10年每年買入1個本港物業,當中包括於2009年以600萬元買入自住的碧堤半島,連同其他住宅、商廈、工廈及車位等,目前持有10個本港物業,「我投資的第一法則是要有被動收入,第二法則是利用槓桿,買樓收租符合這兩大要求。像我們這些窮家仔,買樓是無得輸的,若樓價大跌被銀行收樓,最多便是走番出來打工,所以我堅持每年買一項物業。不論是將舊有物業加按也好,或靠做生意賺錢回來也好,總之每年都要買樓」。

一般人創業有成後,再擁有自住物業已心滿意足,郭釗卻有膽識不斷加按買樓、累積磚頭,這原來與他的「HEA富」人生哲學有很大關係,「近年香港人很流行『財務自由』這理念,希望『投資收入足以支付日常生活開支』.

人生無常 冀財務自由享人生

當然,要實現郭釗上述的「HEA富學」,睇通樓市周期在低位開始儲貨亦十分重要。郭釗表示,由於覺得本港住宅樓價已升至脫離港人購買力的水平,若內地經濟及政策轉向,他擔心樓市風險增加,故他去年開始已停買住宅,轉買寫字樓,去年中便鋤價以低於市價15%的640萬元買入銅鑼灣寫字樓單位。

至於年輕人目前如何可以踏上「HEA富之路」?他認為,若未有自住物業者仍可買樓,但買樓投資則恐怕暫不合時宜,「最重要還是先在自己的行業上成為尖子,提升賺錢能力後再買樓亦不遲」。

[名人樓市論壇]

helenmoonstone 提到...


三毛的50句經典美段,感受水一樣的柔情

2016-07-30 由 大黃有話說


提到三毛,

有人想到大鬍子荷西,

有人想到撒哈拉沙漠,

有人想到了三毛美句背後的無盡柔情。

1、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2、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

3、如果你給我的,和你給別人的是一樣的,那我就不要了。

4、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5、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6、或許,我們終究會有那麼一天:牽着別人的手,遺忘曾經的他。

7、有時候,我多麼希望能有一雙睿智的眼睛能夠看穿我,能夠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斕和荒蕪。那雙眼眸能夠穿透我的最為本質的靈魂,直抵我心靈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她的話語能解決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對我的所作所為能有一針見血的評價。

8、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9、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10、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夢想,可以天花亂墜,理想,是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坎坷道路。

11、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12、如果有來生,要做一隻鳥,飛越永恆,沒有迷途的苦惱。東方有火紅的希望,南方有溫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如果有來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為永恆。

13、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流浪。

14、從容不迫的舉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態度,更能令人心折。

15、走得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

16、人情冷暖正如花開花謝,不如將這種現象,想成一種必然的季節。

17、朋友這種關係,最美在於錦上添花;最可貴,貴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極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澀,清香但不撲鼻,緩緩飄來,似水長流。

18、不要去看那個傷口,它有一天會結疤的,疤痕不褪,可它不會再痛。

19、刻意去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他的時間。不做不可及的夢,這使我的睡眠安恬。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不說無謂的閒言,這使我覺得清暢。我儘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我當心的去愛別人,這樣不會泛濫。我愛哭的時候哭,我愛笑的時候笑,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20、那些因為緣分而來的東西,終有緣盡而別的時候。

21、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

22、今日的事情,盡心、盡意、盡力去做了,無論成績如何,都應該高高興興地上床恬睡。

23、我相信,真正在乎我的人是不會被別人搶走的,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

24、愛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會長久的。真正的愛情,就是不緊張,就是可以在他面前無所顧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愛你的人,就是那個你可以不洗臉、不梳頭、不化妝見到的那個人。
25、自憐、自戀、自苦、自負、自輕、自棄、自傷、自恨、自利、自私、自顧、自反、自欺加自殺,都是因為自己。自用、自在、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自愛、自得、自覺、自新、自衛、自由和自然,也都仍是出於自己。

26、知音,能有一兩個已經很好了,實在不必太多。朋友之樂,貴在那份踏實的信賴。

27、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人活在世界上,重要的是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

28、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學,沒有一件是太晚的。

29、人生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疊加,在這樣寶貴的光陰里,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

30、愛情有如佛家的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是錯。

31、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芸芸眾生里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剎間的喜悅,那麼我們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32、友情再深,緣分盡了,就成陌路。

33、你是我碩果的豐潤,血液里流淌的思念。你是我夢中牽手的溫情,我喜歡你有分寸的、節制的、狂喜的、哭泣的,我喜歡你。

34、學着主宰自己的生活;即使孑然一身,也不算一個太壞的局面。不自憐、不自卑、不怨嘆,一日一日來,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樂和必然的抵達,在於我們自己的修持每次考試就像是一種屈辱你說你會了別人不相信偏拿張白紙要你來證明。

35、用一秒鐘轉身離開,用一輩子去忘記。

36、沒有人能夠「棄」你,除非你自暴自棄,因為我們是屬於自己的,並不屬於他人。

37、個人的遭遇,命運的多舛都使我被迫成熟,這一切的代價都當是日後活下去的力量。

38、我總以為,朋友的相交,最可貴在於知心,最不可取,在於霸佔和單方強求。西方有句諺語,說:「朋友的可貴,就在於自由。」

39、對於朋友的失望,大半來自對方所言所行,達不到自己對他所要求的標準。而我卻認為,朋友是不能要求的,一點也不能,因為我們沒有權力。

40、我們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實實的去走,永不抗拒生命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勇者。

41、成長是一種蛻變,失去了舊的,必然因為又來了新的,這就是公平。

42、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麼自然的消失過去。而人之可貴,也在於我們因着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43、人,不經過長夜的痛哭,是不能了解人生的,我們將這些苦痛當作一種功課和學習,直到有一日真正的感覺成長了時,甚而會感謝這種苦痛給我們的教導。我唯一鍥而不捨,願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過是保守我個人的心懷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着,在有限的時空里,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44、當我們面對一個害怕的人,一樁恐懼的事,一份使人不安的心境時,唯一克服這種感覺的態度,便是面對它。

45、我願意在父親、母親、丈夫的生命圓環里做最後離世的一個,如果我先去了,而將這份我已嘗過的苦杯留給世上的父母,那麼我是死不瞑目的,因為我已明白了愛,而我的愛有多深,我的牽掛和不舍便有多長。
46、我迎着朝陽站在大海的面前,對自己說,如果時光不能倒流,就讓這一切,隨風而去吧!

47、嬰兒誕生,一般人不知曉嬰兒的未來,可是都說——恭喜!恭喜!某人死了,一般人也不明白死後的世界,卻說——可惜!可惜!

48、我們的父母是恆星,我們回家他們永遠是在的;我們的朋友是行星,有的時候來有的時候去,但是他們也是天空中的星;在我們的生命中擦肩而過的,一些可能在今生你再也不會碰到的人,我將他們叫做流星。

49、偶爾抱怨一次人生可能是某種情感的宣洩,也無不可,但習慣性的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

50、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謂自我,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全靠書籍繪畫音樂電影里他人的生命體驗喚出方向,並用自己的經歷去充填,漸漸成為實心人。而在這個由假及真的過程里,最具決定性的力量,是時間。



helenmoonstone 提到...

三毛

三毛,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懋」是族譜上屬她那一輩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連天,父親期望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戰爭,而給了這個孩子「和平」的大使命。後來這個孩子開始學寫字,她無論如何都學不會如何寫那個「懋」字,於是每次寫名字時,都自作主張把中間那個字跳掉,偏叫自己陳平;不僅如此,還把「陳」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為「右耳」,這麼弄下來,父親只好「投降」。她給自己取了名字,當時才三歲。後來把她弟弟們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三毛祖籍浙江省定海,據陳平家譜《陳氏永春堂宗譜》記載陳平祖上早期從河南遷往浙江。父陳嗣慶是成功的律師、母繆進蘭,陳平1943年出生於重慶,排行第二,有一個姐姐陳田心與二個弟弟陳聖、陳杰。姐姐陳田心比三毛大3歲。抗日戰爭勝利後跟着父母搬到南京,再遷到台北。陳平在台北入讀中正國民小學,1954年考入台灣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小時就喜歡撿拾別人丟棄的物品把玩,自得其樂。

初中休學

1955年陳平初二的時候,數學常得零分。至第二學期陳平發現,數學老師每次小考都是課本後面的習題。為了不要留級,陳平把題目背下來,小考一連考了六個一百分。數學老師開始懷疑她作弊。陳平對老師說:「作弊,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於是數學老師高於所學難度的題目叫陳平作答,得到零分後,老師當着全班的同學用毛筆在她的眼睛周圍畫了兩個代表零蛋的大圈並用語言羞辱陳平。在第二天上學前繫鞋帶時想到此事暈倒,心理出現極大障礙,此後更是頻頻暈倒,於是經常逃學到公墓看小說,最後終於休學。1956年一度復學,仍經常逃學到圖書館看書,後正式退學。剛休學時,陳平被父母轉進台北美國學校,被送去學插花、鋼琴、國畫,和名家黃君璧習山水,向邵幼軒習花鳥。她喜歡看書,她父親就教她背唐詩宋詞,看《古文觀止》,讀英文小說,但是陳平經此打擊,患上憂鬱症,一直處於自我封閉的心態。曾割腕自殺,也曾看過心理醫生,但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療並無幫助。

學畫

陳平關在家中一段時間。姐姐陳田心的朋友陳驌在隨顧福生學畫油畫。陳平非常羨慕,於是也隨顧福生習畫。多年之後陳平回憶初見顧福生的情景:

「許多年過去了,半生流逝之後,才敢講出:初見恩師的第一次,那份『驚心』,是手裏提着的一大堆東西都會嘩啦啦

掉下地的『動魄』。如果,如果人生有什麼叫做一見鍾情,那一霎間,的確經歷過。」—— 三毛 《我的快樂天堂》

一開始顧福生教陳平素描與水彩畫,是當時除了父母外,唯一與陳平溝通的人。後顧福生因要出國介紹韓湘寧為陳平學畫的老師,後來韓湘寧也因要出國又介紹了彭萬墀。

文學啟蒙

顧福生不是教育家,卻鼓勵陳平在文學的領域發展,幫助她找到自己的方向。除了引介《筆匯》與《現代文學》雜誌,並將波特萊爾、左拉、卡繆、陳映真等作家的作品介紹給陳平,開啟她對當時台灣文壇的認識。顧福生並將一篇陳平的文章轉交他的好友《現代文學》雜誌主編白先勇,從此打開陳平自我封閉的心態,改變了陳平的一生[參 1]。

1962年12月,署名陳平的文章《惑》經顧福生推薦在白先勇主編的《現代文學》雜誌第十五期發表,給陳平帶來極大的鼓勵。白先勇後來回憶《惑》是一則人鬼戀的故事,的確很奇特,處處透著不平常的感性,小說里提到《珍妮的畫像》,那時台北正映了

入文化學院這部電影不久,是一部荷里活式十分浪漫離奇人鬼戀的片子,這大概給了三毛靈感[參 1]。」之後陳平開始在報章雜誌投稿,1963年在《皇冠雜誌》十九卷第六期發表《月河》。

陳平很仰慕白先勇的同學陳秀美,顧福生亦介紹陳秀美作陳平的朋友,鼓勵陳平走出自我封閉的生活。陳秀美覺得當時三毛很自戀。陳秀美並曾以三毛為原型,寫了一篇小說《喬琪》。1964年陳秀美鼓勵陳平去向文化學院董事長張其昀請求入學文化學院作沒有學籍的選讀生。結果獲張其昀特許,至該院哲學系當選讀生,沒有高中學歷的陳平成績優異。

陳平曾對當時的作品《雨季不再來》一書作出以下的評論「《雨季不再來》還是一個水仙自戀的我。我過去的東西都是自戀的。如果一個人永遠自戀那就完了。……很多人可以看到我過去是怎樣的一個病態女孩。」文化學院教授胡品清亦在《皇冠》與《聯合報副刊》分別發表了寫給Echo的書簡。「胡對她的印象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拔俗的、談吐超現實的、奇怪的女孩,像一個謎。1967年她出國後一個月,胡的《斷片三則》之一描寫她:喜歡追求幻影,創造悲劇美,等到幻影變為真實的時候,便開始逃避。」

摺疊初戀

在文化學院時,陳平仰慕同校已以舒凡為筆名出版兩本書的才子梁光明,主動給出聯繫方式,兩人之後開始交往。梁光明升上大四時,大三的陳平多次逼婚不成便已去西班牙留學作為籌碼,結果陳平辦妥出國手續反而造成兩人分手。陳平因此自殺縫了28針。

遊學西班牙、德國、美國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先學

西班牙文,半年後入馬德里文哲學院。在西班牙時遇到還在讀高三的荷西·馬利安·葛羅。後就讀於德國西柏林哥德書院得到德文教師證書,又到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 ,本想專攻陶瓷後來在法律圖書館打工。留學期間不時把握機會打工賺錢,當過西班牙馬略卡島導遊、德國商店香水模特、美國圖書館員等,遊歷過東德、波蘭、南斯拉夫、捷克、丹麥等國。在這期間她也交了幾位男朋友。在西班牙時,有一日本籍的富商同學;在德國時有一名後來成為外交官的德國同學;在美國時,有一名台灣籍的留美博士。還曾在柏林圍牆與一位軍官有過浪漫的邂逅,但都無果。

摺疊返國與情傷

1971年返國,應張其昀之聘,在中國文化學院德文系、哲學系任教,也在政工幹校與實踐家專教課。70年代,台灣明星咖啡屋風華正茂,有說法稱此期間陳平在「明星」咖啡廳結識一位畫家鄧國川,因非常喜歡對方的作品而答應了畫家的求婚,遭到家人集體反對,陳平不顧眾多反對之聲堅決要與畫家結婚,即將舉行婚禮前,卻發現了對方是有婦之夫。同年,喜歡運動的陳父鼓勵女兒與他一起打網球,在網球場上他們認識了一位年齡較長的德國教師,後來陳平與之相識,相愛,一年後,陳平答應了德國教師的求婚,有一天他們一起去訂製結婚的名片,結果當天晚上,德國教師卻心臟病突發猝死,之後陳平傷心欲絕,服安眠藥自殺,但被救回。17年後,三毛回憶此事,「那盒名片直到今天還沒有去拿。」

與荷西結婚

陳平與荷西1972年陳平遇到上述情感上和婚姻上的打擊,再度遠走西班牙。與六年前遇到的西班牙人荷西·馬利安·葛羅重逢。當時尚是高中生的荷西此時已大學畢業,服完兵役,也有了潛水師執照。原本荷西計劃與一群朋友一同乘帆船去希臘地中海一帶潛水旅遊,邀請陳平擔任廚師同行,但陳平對撒哈拉沙漠情有獨鍾。後來荷西沒有去乘帆船,卻在西屬撒哈拉磷礦廠找到工作。1974年,陳平在非洲沙漠小鎮(西屬撒哈拉的阿尤恩)與荷西結婚,開始兩人在西屬撒哈拉的婚姻生活。荷西送給陳平的結婚禮物是他花了一番功夫在沙漠中找到的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陳平非常喜歡這份結婚禮物,以後一直保存着。

摺疊成名撒哈拉

1972年陳平

陳平與荷西遇到上述情感上婚姻上的打擊,再度遠走西班牙。與六年前遇到的西班牙人荷西·馬利安·葛羅重逢。當時作為背景描寫自己異國婚姻的作品與當時副刊上其他文章截然不同,吸引大批讀者。歷經兩度情感上的打擊,三毛的作品此時已超越以往自戀的純文學風格,雖然只是描寫生活的散文,但顯得樂觀開朗又有趣。此後她充滿異國風情的作品源源不斷在《聯合報副刊》刊出,後集結出版《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和《哭泣的駱駝》等書。這一系列的書大受全世界華人社群讀者歡迎,歷久不衰。

加那利群島與喪夫

1975年11月,摩洛哥組織綠色進軍,35萬名志願者開進西屬撒哈拉。 1976年2月西班牙撤離西屬撒哈拉。三毛與荷西最後也離開西屬撒哈拉,前往西班牙屬地加那利群島。荷西與三毛後來住在加那利群島中的丹娜麗芙島。1979年9月30日,當天正好是中秋節,荷西在三毛父母往訪期間在拉帕爾馬島的海中潛水時意外喪生。三毛歷經第三度情感上的打擊,姐姐陳田心回憶三毛親自用手去挖荷西的墳墓,認為如果不是父母在,她一定跟着荷西走了[參 5]。三毛在雙親扶持下飛返台灣暫住,稍後又回到加納利群島,一直無法走出傷痛。

旅行與遊記

1981年11月,由台北《聯合報》特別贊助前往中、南美洲十二國旅行半載,撰寫所見所聞。1982年5月,飛返台北,作「三毛女士中南美紀行演講會」環島演講,主講「遠方的故事」,出版《萬水千山走遍》。

1982年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講授「小說創作」、「散文習作」,深受學生喜愛。1984年因健康關係辭卸教職,前往美國接受割治子宮癌手術,以寫作、演講維生。1984年5月,皇冠雜誌社舉辦了一次「陰間之旅」活動,由呂金虎施法及帶領三毛進地府一游。1985年一度喪失記憶,神經錯亂。1987年3月,出版有聲書《三毛說書》;7月,出版有聲書《流星雨》(童話故事)。

逝世

1991年1月4日,因子宮內膜增生症住院治療的三毛被發現在台北榮總病房內逝世,死因為以絲襪自縊而亡。有種說法是,三毛處於「精神耗弱」的狀態,臨睡前不服用安眠藥無法入睡,安眠藥劑量不斷增加下,最終因服用劑量過重,不慎迷糊中被絲襪纏住頸部而窒息逝世,終年48歲。她的家人也澄清她不是自殺。她去世前半個月,還曾告訴母親,她想做修女。另一方面,各種流言繪聲繪影,說三毛的早逝是她熱衷通靈造成的。外界也流傳她是被謀殺的言論,作家張景然更在他的著作《哭泣的百合:三毛死於謀殺》中對此一說進行了一連串論證,在這之前給王洛賓寫過絕筆書。

編輯本段劇本創作

helenmoonstone 提到...

電影《滾滾紅塵》由三毛

滾滾紅塵編劇,嚴浩導演,林青霞、秦漢、張曼玉合演,「湯臣電影公司」出品。上演後因劇本影射並同情漢奸胡蘭成與女作家張愛玲相戀,頗受非議,尤以內容涉及國民政府之形象問題,受到台灣輿論界批評。1990年12月15日,三毛盛裝出席第二十七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滾滾紅塵獲十二項提名,奪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八個獎項。三毛角逐最佳編劇獎,結果未獲獎。
2011年1月4日皇冠出版社於台北皇冠藝文中心舉辦『夢中的橄欖樹-三毛逝世20周年紀念特展』開幕典禮,三毛姐姐陳田心及弟弟陳聖、陳杰、生前好友丁松青與紀政到場追思故人。展出的物品包括三毛生前的收藏品、手稿、書畫作品、照片以及個人用品。在台北的展覽持續到1月30日。2011年3月份轉往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繼續展出。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文集

1、《傾城》

包括:《女兒》 《阿姨》 《我的小姑》 《小姑》《我的小姑》 《我也叫她小姑》 《一千零一夜的阿姨》 《三毛,一位認真的玩童》《膽小鬼》 《吹兵》 《匪兵甲和匪兵乙》 《約會》《一生的愛》 《紫衣》 《蝴蝶的顏色》 《說給自己聽》《愛和信任》 《簡單》 《什麼都快樂》 《天下本無事》《還給誰》 《軌外的時間》 《狼來了》 《一定去海邊》《他》 《不負我心》 《夏日煙愁》 《傾城》《評「膽小鬼」》 《讀三毛的「傾城」》

2、《溫柔的夜》

包括:《他們說三毛》 《寂地》 《五月花》 《瑪黛拉遊記》《溫柔的夜》 《石頭記》 《相逢何必曾相識》 《永遠的馬利亞》《附錄:我不是三毛迷》

3、《哭泣的駱駝》

包括:《塵緣》 《收魂記》 《沙巴軍曹》 《搭車客》《哭泣的駱駝》 《逍遙七島游》 《一個陌生人的死》 《大鬍子與我》《啞奴》

4、《雨季不再來》

包括:《序》《舒凡》 《惑》 《秋戀》 《月河》《極樂

三毛 雨季不再來鳥》 《雨季不再來》 《一個星期一的早晨》 《安東尼·我的安東尼》《赴歐旅途見聞錄》 《我從台灣起飛》 《駱駝為什麼要哭泣》 《翻船人看黃鶴樓》《平沙漠漠夜帶刀》 《去年的冬天》 《三毛——異鄉的賭徒》 《訪三毛、寫三毛》《飛——三毛作品的今昔》

5、《撒哈拉的故事》

包括:《媽媽的一封信》 《回鄉小箋》 《沙漠中的飯店》 《結婚記》《懸壺濟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觀浴記》《愛的尋求》 《芳鄰》 《素人漁夫》 《死果》《天梯》 《白手成家》

6、《送你一匹馬》

包括:《我的女兒,大家的三毛》 《愛馬(自序)》 《驀然回首》 《驚夢三十年》《回娘家》 《故鄉人》 《看這個人》 《我所知所愛的馬奎斯 》《逃亡》 《往事如煙》 《夢裏不知身是客》 《野火燒不盡》《不覺碧山暮但聞萬壑松》 《學期作業報告》 《你是我特別的天使 》 《朝陽為誰升起》《一生的戰役》 《送你一匹馬》 《衣帶漸寬終不悔 》 《陳老師(跋)》

7、《背影》

包括:《逃學為讀書》 《背影》 《克里斯》 《荒山之夜》《離鄉回鄉》 《浪跡天涯話買賣》 《雨禪台北》 《周末》《永遠的夏娃開場白》 《赤足天使》 《親不親,故鄉人》 《黃昏的故事》《餃子大王》 《拾荒夢》 《巫人記》

8、《我的寶貝》

9、《鬧學記》

包括:《序一》 《序二》 《鬧學記你從哪裏來》 《如果教室像遊樂場》《春天不是讀書天》 《我先走了》 《新天新地重建家園》 《愛馬落水之夜》《我要回家》 《求婚》 《孤獨的長跑者》 《長歌楊柳青青》《導讀罪在那裏》 《遺愛星石》 《吉屋出售》 《隨風而去》《E·T回家》 《後記》

10、《萬水千山走遍》

包括:《大蜥蜴之夜》 《街頭巷尾》 《青鳥不到的地方》 《中美洲的花園》《美妮表妹》 《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 《附記》 《藥師的孫女》《銀湖之濱》 《索諾奇》 《夜戲》 《迷城》《逃水》附錄 飛越納斯加之線

11、《稻草人手記》

包括:《序》 《江洋大盜》 《親愛的婆婆大人》 《西風不識相》《這樣的人生》 《士為知己者死》 《警告逃妻》 《這種家庭生活》《塑料兒童》 《賣花女》 《守望的天使》 《相思農場》《巨人》

12、《隨想》

包括:《孩子》、《快樂》、《歲月》、《傷》、《自己》、《樂命》、《男與女》、《錢錢錢》、《愛情》、《人》、《無心》、《有意》、《如果》、《朋友》[8]

13、《談心》

包括:《自愛而不自憐》 《祝福中國》 《人生何處不相逢》 《隔離

三毛作品與溝通》《不滿、不滿、不滿》 《真聰明的好孩子》 《沒有找呀》 《教書不是塔》《最重要的是被愛嗎?》 《為什麼、為什麼?》 《讀書和迷藏》 《不棄》《不逃》 《其實都不是問題》 《不能給你快樂》 《寫作不難》《我喜歡把快樂當傳染病》 《獄外的天空也是你的》 《是美德還是懦弱》 《「喜歡」有千萬種...》《讀書不能只讀一個月》 《五個對話》 《如果是我的女兒》 《如果我是你》《不要也罷》 《小朋友好》 《不會忘記你要的明信片》 《如何死得其所》《不講了》 《說朋道友》 《愧疚感》 《少年愁》《回不出的書信 》 《寫給「淚笑三年」的少年》 《後記》

14、《我的快樂天堂》

15、《高原的百合花》

16、《親愛的三毛》

17、《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三毛的書信札與私相簿》

18、《流星雨》

helenmoonstone 提到...

劇本

《三毛全集:滾滾紅塵》共出版發行作品23部有聲作品:《三毛說書》《閱讀大地》《流星雨》

譯作

《剎那時光》《蘭嶼之歌》《清泉故事》《娃娃看天下》(共兩本)



《朋友》

音樂專輯(填詞)

《回聲》

編輯本段作品評論

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裏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

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熱愛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懷。其記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融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為一體,具有較高的文化審美價值。敘述哀情的散文如《雲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鳥》《背影》《似曾相識燕歸來》等風格沉鬱,淡泊,顯得爐火純青,更具耐讀性。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的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和風格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

曾經,三毛的母親繆進蘭在一篇題為《我的女兒,大家的三毛》的文章提及,在四個兄弟姊妹里,次女三毛的性格最為特行卓立、不依常規,及不能忍受虛假。所以,父母要在她身邊看守着每一腳步是否踏穩。

事實上,三毛的作品,特別是由《撒哈拉的故事》開始,便是她遊歷的記敘,也是她情感的記敘。與荷西一道生活的年月,三毛的文章充滿歡笑、喜樂,讀者閱讀她的小說,仿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就是面對着大風沙的侵襲,她也是積極和樂觀;然而,自荷西死後,三毛的文章卻一下子「黑暗」起來,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無盡的悲傷,這時候,作品塑造了三毛一個哀傷過客的形象。[2]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

——三毛父親陳嗣慶

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裏,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着。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的面對人生。

在我這個做母親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過是我的孩子而已。

——三毛母親繆進蘭

三毛曾說過很羨慕我和秦祥林恩愛,也想找一個關心自己、可以談心的及工作上的伴侶,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對象。對於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懷念。她太不注意保護自己……我曾經勸她不要太過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體,也要為父母保養身體。

——演員林青霞

三毛不是美女,一個高挑着身子,披着長發,攜了書和筆漫遊世界的形象,年輕的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於大陸年輕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像來估價都是不過分的。許多年裏,到處逢人說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讀者,藝術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羨着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

——作家賈平凹

有些本來是含義美好的名詞,用得濫了,也就變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滿街走是一個例子,銀幕、熒幕上的奇女子頻頻出現也是一個例子。我本來不想把這種已經變得俗氣的銜頭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沒有什麼更適合的形容,那就還是稱她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應是「特立獨行」,按辭海的解釋,即志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

——作家梁羽生

三毛很友善,但我對她印象欠佳。三毛說她「不是個喜歡把
三毛自己落在框子裏去說話的人」,我看卻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這個框框就是她那個一再重複的愛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雲鄉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國際路線,和白開水式的泛濫感情。如果三毛是個美人,也許她可以有不斷的風流餘韻傳世,因為這算是美人的特權。但三毛顯然不是,所以,她的「美麗的」愛情故事,是她真人不勝負荷的……

helenmoonstone 提到...

——作家李敖

如果生命是一朵雲,它的絢麗,它的光燦,它的變幻和飄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為它是一朵雲。三毛就是這樣,用她雲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隨心所欲的形象,無論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悽,她都無意矯飾,行間字里,處處是無聲的歌吟,我們用心靈可以聽見那種歌聲,美如天籟。被文明捆綁着的人,多慣於世俗的繁瑣,迷失而不自知。讀三毛的作品,發現一個由生命所創造的世界,像開在荒漠裏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這是需要靈明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的。

——作家司馬中原

有很多人批評三毛,認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作夢,我不以為然。基本上,文學創作是一個人性靈升華的最高表現,她既能升華出這樣的情感,就表示她有這樣的層次,這比起很多作家,我覺得她在靈性上要高出很多。

——演員胡茵夢

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死後有靈魂兩種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選擇追求第二階段的生命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

——作家倪匡

三毛一生追求的幸福用語言是無法形容的,她的這種幸福來自靈魂和身體上的自由。所以她幾乎遍佈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留下了那膾炙人口的作品。三毛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大家永遠記住了她。

——作家辛東方

摺疊編輯本段與王洛賓

三毛與王洛賓第一

三毛與王洛賓次見面是1990年4月,三毛去新疆旅行,當時兩人只有短暫的交流。8月三毛第二次去新疆時,原本打算在王洛賓家長住,為王洛賓撰寫傳記,但從一下飛機就開始發生各種不愉快。三毛曾告訴司馬中原,「我去他家,一屋子媒體人和當地幹部,我有被耍的感覺。我原本只是想和他單獨聊聊的。」幾天後三毛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傳,就匆匆離去。三毛去世以後,王洛賓曾創作了一首《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且莫對我責怪

為把遺憾贖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

對着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在《1943-1991 三毛》傳記一書中,三毛的友人澄清了這段被三毛迷不得不提的故事。事實上三毛與王洛賓的相處很不愉快,更沒有忘年情這一說。

摺疊編輯本段三毛的寫作觀與人格魅力

三毛是一個用生命去寫作的作家,她的散文世界就是她散文化的生命世界,讀解三毛散文世界即是讀解三毛,散文形式對於三毛來說就是一種生命存在的形式,在這個意義上,三毛的這種「三毛體」的散文具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特點。

一.孤獨的三毛——負責任的三毛

她的孤獨表現在她的獨特的個性,她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倔強女子,她的多愁善感,她的感情豐富,她的敏感,她的細緻,她的從小看書,她的幻想,她的天真,她的浪漫,她的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她的生活在童話世界中,她的我行我素,她的對美的認知,對美的不懈追求,珍妮的畫像,表現她對美麗的嚮往,一次次地去欣賞她。她的善良,啞奴、·軍曹和她建立的純潔的友情,這些都是發自內心的獨特的感受,而和她同齡的小朋友,卻沒有這樣的表現,她和女同學跟男生的約會,那種朦朧的對異性的愛的甜蜜,表現了她的早熟。這使她在以後的日子裏,瘋狂地愛上了畢加索,也是很正常的事。更在以後的日子裏,她在德國留學的日子裏,演繹了一場傾城之戀,也是一位少女對愛的渴望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她是一個多情的女孩,是一個深受言情小說影響的女孩,她從小就嚮往王子與灰姑娘的神話故事,生活在自己嚮往的愛的世界裏。她在追尋着,用她一生的時間,不停地追尋着,直到她遇到了荷西,經歷了幾年的歷程,終於使自己的愛有了歸宿,可是不幸的是,她的愛人突然離開了她,又使她孓然一身。她的心碎了,她的愛累了,她在艱難地跋涉着。她仿佛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愛的招呼,那就是王洛濱的出現。那可能就是她從小的時候心中的夢想吧,也許正是她追尋了一生的畢加索,她的夢中情人。可是,王洛濱讓她失望了,她的夢也漂走了。

二.我筆寫我心——不負我心的三毛

「因為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 「不記得在哪一年以前,我無意間翻到了一本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那期里,它正好在介紹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撒哈拉沙漠,在我內心的深處,多年來是我夢裏的情人啊!」走遍了萬水千山的三毛,為了追求心中的夢想,走向撒哈拉沙漠,她義無反顧地去了,在那裏開始了她人生第二次的寫作高潮。《撒哈拉的故事》、《五月花》兩個集子中的大部分篇什,作品集中描寫的是三毛自己的故事,坦露的是私人性的情感體驗。《士為知己者死》寫的是米蓋無奈的世俗婚姻,折射的是三毛追求個性平等的現代愛情觀;《沙巴軍曹》、《哭泣的駱駝》塑造的是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悲劇性人物,坦露的是三毛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情懷;《賣花女》、《永遠的瑪利亞》揭示的是人間自私、欺詐、無恥的行為,反襯的是三毛夫婦的善良、淳厚。無論是往來密切、感情相通,如與姑卡、達尼埃、啞奴、沙伊達、魯阿這些沙哈拉威人的交往;或是和周圍環境發生着碰撞與矛盾,如與賣花女、瑪利亞的相遇與糾紛。一旦作品的主人公命運或性格心態發生演變,「我」不可能無動於衷,漠然處之,「我」勢必對這一切做出情感反應和價值判斷,「我」的性格也會在生活的各種碰撞中迸出火花,散發出自我的主體精神和人格光輝,這實際上是從特殊的角度完成了三毛形象的自我塑造。

三.對美好的追求——善良的三毛

《哭泣的駱駝》寫了朋友一家的善良、和睦、親情,他們一家為了追求民族的獨立堅持不懈、英勇奮鬥、視死如歸的精神,《背景》里寫父母之愛,寫丈夫荷西死後,父母的拳拳之心,為了安慰和照顧自己,「哀傷,那麼明顯地壓垮了他們的雙肩,那麼沉重地拖住了他們的步伐。」「當我黃昏又回荷西的身畔去時,看見父母親的那束康乃馨插在別人的地方了,那是荷西逝後旁邊的一座新墳,聽說是一位老太太睡了。老婆婆,花給了你是好的,請你好好照顧荷西吧!」在《夢裏花落知多少》中三毛寫到:「我們的傢伙食總比外邊的好些,為着荷西愛朋友的真心,為着他熱切期望將他溫馨的家讓朋友分享,我曉得,在他內心深處,亦是因為有了我而驕傲,這份感激當然是全心全意地在家事上回報了他。」在這篇文章里,三毛盡了她的《紅樓夢》的情結,用詩一般的語言把她和荷西的愛情描寫得淋漓盡致,美輪美奐,淒艷動人。

helenmoonstone 提到...

個人認為三毛最經典的九部作品!

2018-04-26

1.《稻草人手記》是三毛定居加納利群島時的生活記錄。她離開時局動盪的撒哈拉,尋到了心中的夢幻家園,回歸於作為妻子、兒媳、女兒的日常。大鬍子荷西、親愛的婆婆大人、惱人的賣花女、小巨人達尼埃……每一日圍繞身邊的各色人物,幫她築起了多彩的生活。她以妙筆捕捉各種生活趣味,每一件瑣碎小事、每一個人、每一道午後的流光,都有情味,都活了起來,都是愛的註腳。

2.《流星雨》是三毛的一部演講錄。她在台灣進行了逾百場演講,直面讀者、聽眾和記者,講述與荷西的愛情、遊歷世界的經歷,以及對寫作本身的體悟,曾獲得巨大反響。本書還收錄了三毛談《水滸》中武松與潘金蓮的段落,很有自己的見解,讀來別是一番滋味。因為頻繁的演講,三毛遇到了很多生命中擦肩而過的陌生人,這些可能永不再相見的人則是流星,只要帶着心靈的眼睛以及愛世界、愛人類的讚賞心情,便每時每刻都可以遇見流星雨。

3.《夢裏花落知多少》是三毛作品中極沉重的一部,荷西的突然離世給她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行文中平靜的語調掩藏不了死別的傷痛,而哀慟過後的堅強,讓這位深情女子更加美麗,她以深沉的筆,表達了走出陰霾的勇氣。加納利的月光清明如水,星星很淡很疏,群山如巨獸般守護着荷西;台北的夜空中,那些十彩流麗的霓虹燈,兀自照耀着孤寂的三毛。命運無常,卻也讓三毛懂得,一個人的愛有多深,牽掛和不舍便有多長。

helenmoonstone 提到...

4.《親愛的三毛》是三毛與讀者交流的書信集。在這些書信中,三毛敞開了自己真摯的內心,既為年青的讀者在學業和感情道路上遇見的種種問題指點迷津,幫助他們去戰勝成長過程中的迷惘和痛苦,也為自己提供了一面明鏡,擦拂了內心的朦朧,收穫了共勉之感。在三毛看來,透過書信呼應的方式,或許人與人之前豎起的高牆能夠成為透明,或許不必那麼晶瑩透明,或而有些光線照亮一霎間幽暗的心靈,帶來一絲欣慰。

5.《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在她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莫名其妙,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尚且知道珍愛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都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張活生生的臉孔,又如何能在回憶里抹去他們。

6.《送你一匹馬》是三毛落腳台北後的一些記錄,內容龐雜,有遊記,有給學生的回信,當然更多是對人生的體悟。與前幾本書的創作風格很不相同,字裏行間是對生命中深沉的思索,以及對家人和朋友滿懷的愛意

7.《萬水千山走遍》是三毛遊歷中南美洲後寫就的一部遊記,她帶領讀者奔赴那青鳥不到的洪都拉斯小城,遊歷中美洲的花園哥斯達黎加,在厄瓜多爾的銀湖之畔體味前世今生,於潘帕斯草原上盡情地策馬奔騰……她避開了普通遊客所走的大道,而深入到小城、村落,記錄了沿途震撼人心的精緻、淳樸的民風,以及百姓們的喜悅與苦難,為讀者們打開了另一片世界的大門。而這世外的世外,為何讓人只覺得是故鄉?

helenmoonstone 提到...

8.《溫柔的夜》中的十六篇散文,主要記述了三毛與丈夫荷西在加納利群島的生活。和瑞士來的小學教師一道拾荒,與流浪的日本青年成為至交好友,祭奠安眠於公墓而素未謀面的故鄉人,在酷熱的西非為荷西艱難地討薪水,對付「難纏」的左鄰右舍……她遍閱人情冷暖,慨嘆生活不易。然而想到守護着自己的一個個天使,三毛不再悵然,眼裏有的只是似水的溫柔,溢於筆端的依然是對大千世界的殷切觀照。

9.《雨季不再來》收錄了三毛17~22歲發表的作品。當三毛還是二毛的時候,她是一個逆子,追求每一個年輕人自己也說不清的那份情懷,用文字記錄下思想上的迷惘與感傷。

helenmoonstone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helenmoonstone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helenmoonstone 提到...

作者介紹
 
梁秉鈞(1949-2013)筆名也斯,香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文化評論家、學者、攝影師。
 
六○年代初他開始創作,五十年來從沒間斷。一九七八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國新詩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係,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抗衡的美學:中國新詩中的現代主義(一九三六─一九四九)》是研究中國現代詩的重要文獻。返港後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系及比較文學系,後擔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鴛鴦 ◎也斯  
 
五種不同的茶葉沖出了
香濃的奶茶,用布袋
或傳說中的絲襪溫柔包容混雜
沖水倒進另一個茶壺,經歷時間的長短
影響了茶味的濃淡,這分寸
還能掌握得好嗎?若果把奶茶
混進另一杯咖啡?那濃烈的飲料
可是壓倒性的,抹煞了對方?
還是保留另外一種味道:街頭的大牌檔
從日常的爐灶上累積情理與世故
混和了日常的八卦與通達,勤奮又帶點
散漫的......那些說不清楚的味道
 
一九九七年

作者介紹
 
梁秉鈞(1949-2013)筆名也斯,香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文化評論家、學者、攝影師。
 
六○年代初他開始創作,五十年來從沒間斷。一九七八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國新詩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係,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抗衡的美學:中國新詩中的現代主義(一九三六─一九四九)》是研究中國現代詩的重要文獻。返港後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系及比較文學系,後擔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https://www.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2/20200219.html
 

helenmoonstone 提到...

我香港,我街道
作者:
出版日期:2020/02/05


土瓜灣道/西西

當初發生了什麼事?我來到土瓜灣住的時候,一切已經完成。我說的完成,指的是一條並不長的街道,叫土瓜灣道。它是橫空出世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去的地方很清楚,它一直延伸到啟德機場,然後飛走了。那麼它的來路呢?原來是從另一條街馬頭圍道長出來的。馬頭圍道的誕生地是紅磡蕪湖街,這條街浩浩湯湯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啟明街竟不見了。忽然,向前一踏步,已經進入了土瓜灣道。兩條街道平行,街道名稱並置,一左一右。曾有新移民問我的朋友,土瓜灣道一號在哪裡?答:在馬頭圍道一二七號旁邊。她以為開玩笑,就帶她去看。啟明街轉角的一家半邊鋪位就是土瓜灣道一號。多年來,店鋪換過許多手,如今是賣蔬菜的攤檔。

土瓜灣道一號的對面,是一個小小的三角形休憩公園,在四條交通要道的中心,車來車往,它兀自悠然安靜,還打理得秩序井然,樹木葱綠,許多印巴家庭的一眾大小常在草地上野餐。如今,寸草不見,因為地鐵工程的緣故,小公園已成施工堆貨場,用木板團團圍住,圍板上畫了宣傳畫,圍板挺直頂伸出十二棵高大的椰樹。三角花園成倒三角形,底邊已成橫向的浙江街。如果在浙江街朝海的方向走,十分鐘吧,就是海心公園。這公園大得多了,旁邊有球場,裡面有露天的舞台,有亭,樹木茂盛,小山丘上的大石,它自己也一定覺得奇怪,本來是在海心的。

土瓜灣道和馬頭圍道,好像吵過架,一氣之下各走各路,可又尷尬地不能老死不相往來,只好由另一條浙江街疏通。浙江街是兩條街的走廊,角色很吃重,而且,它接下漆咸道北的棒,大車小車,也朝舊啟德機場昂然前進。沿途經過蘋果屋啦、新亞中學啦、自高自大的豪宅啦,等等。

土瓜灣道的門牌號碼也是排列成單數和雙數,啟明街這邊都是單數,由1開始到最後的變電站,一共四六五號。而馬路對街則為雙數,由六○號領頭,因為一至六○號分給了三角小公園。可是到了街尾宋皇臺道,只是一六○號,街號並不平衡,而且相差那麼遠?我唯有切實去數數,原來落山道和上鄉道之間的一段路,是定安大廈的建築群,整幢樓群都用同一號碼,然後以A、B、C、D分別,一直數到L、M、N、O、P,真是舊區的怪現象。
回到浙江街上。它旁邊是一座工業大廈,也算相貌堂堂,樓下的賽馬會往往擠滿了人,許多人沒有忘記,有一年大廈的平臺忽然倒塌,傷亡慘重。可有什麼辦法呢,生活還不是同樣的過。不過,因此附近的樓房紛紛拆卸了僭建物,招牌、鐵籠、盆栽、曬衣物少了。近年一連串的樓房,都掛出大字樓宇更新大行動的條幅。

從啟明街北行,過了浙江街就是益豐大廈,這地方本來是塘瓷廠和熱水瓶廠,以相關語「一味靠滾」和「認真好膽」著名。如今廠房早已搬走,但大廈其實值得參觀,因為那是已經罕見的「回」字形建築。大廈四周都是窗子,每一戶的大門都朝向中心的院子,四面是四通八達的走廊,每幅牆都與隔鄰共用。從街外向上望,當然看不出它彷彿北方四合院的格局。這裡曾有一家電影院。當然,在土瓜灣道,另一類型的樓房也很特別,從街外看,也是家家戶戶的窗子連接一起,但不是「回」字形,而是「非」字形,住戶門口對門口,長廊在樓宇中間,兩邊是住戶,窗子向街。

土瓜灣道的起點在啟明街,看來還算寬闊的街道,冷冷清清,有點落難荒蕪的樣子,可誰見過它昔日的繁華?在蘋果屋的室內街市沒有建成之前,本地的菜市場就在啟明街。當年,真是車水馬龍哪,人禽爭路。那是一地鮮雞鮮鴨的日子。街道的另一半,也絕不遜色,因為街尾接連榮光街,曾是著名的梅真尼製衣廠,當年可說是無人不識,盛時員工二千多人,老闆Manoj梅真尼是印度人。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名牌TWGTea,即是梅真尼的家族生意,從製衣變製茶,從香港遷到新加坡。啟明街經歷過熱鬧的歲月。附近又山寨工廠林立,帶旺了這一帶的飲食業,大眾化的粥粉麵飯齊全。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榮興茶餐室,老闆沖得一手地道的絲襪奶茶。內地開放後,製衣廠北移,街市搬入落山道,啟明街從此黯淡,據說成為了一條一條劏房街。

helenmoonstone 提到...

土瓜灣

土瓜灣道的第一條橫街是啟明街,第二條是鴻福街,街內有一間「土家」,是區內社區團體聚腳之處,都是關心生活,有朝氣的年輕人。因此,有人自稱「土友」。我呢?我是「土人」,或者「土著」,不是「著名」的「著」,而是「著地」的「著」,張岱在《夜航船》解說過。土瓜灣的「灣」,粵人不照書本上說的,並不唸作「海灣」的「灣」,而是「環繞」的「環」,把陰平灣當陽平環。灣仔、牛池灣才讀「海灣」的「灣」。第三條街是銀漢街,名字不好記,但總會認得這裡的恆生銀行分行,更有坐滿夏天嘆冷氣打瞌睡的常客天天出席的麥記漢堡飽,或者埋頭馬報,有了研究心得就跑過馬路到對面的馬會報到。這一連三小街,都是短短的,封閉的,車子開進去,只能兜個小圈,出口仍在土瓜灣道。真正頭尾暢通的是第四條街:落山道。四座結構特別的大廈出現了,佔了整整半條路,一至十五樓,由網布包裹起來,像克里斯托的雕塑。

由貴州街到另一條橫街,這一段路只有一列連成一體的十幢十五層高的西式樓房,每層各有六或八個單位。有電梯,浴室有浴缸。令人驚訝的是一廳兩房的設計特別,兩房是打通的。若要分隔,不用砌牆,做個大衣櫃不就行了嗎,兩室共用,門扇獨立,一九七八年落成,參觀者無不羨慕。地皮本是偉倫紗廠物業,後來與恆生銀行、大昌建築合資,建成偉景閣、恆景閣、昌景閣,合稱偉恆昌新村。偉倫紗廠的「偉倫」,英文是Wyler,所以偉恆昌新邨的英文名字是「Wyler」。

這三家村共佔三條街,即美景街、美光街、偉景街。偉景閣是填海而成的浮城。各大廈底層,除了小商店、涼茶店,還有茶樓,兩家超市隔街對峙,兩間銀行吸納客戶,還有一間郵局,開在恆景閣樓下一條暢通兩街的隧道之中。這一帶,本來清潔寧靜,交通和購物,也算方便,街道種植樹木,當年,一個單位只售十六萬。由於隣近啟德機場,吸引許多空姐租用。

但好景不常,兩間銀行都搬走了,徇眾多次要求,只在翔龍灣商場中各擺了一臺櫃員機。常常喝茶的酒樓,不再接待本地茶客,變了旅行團的飯堂。忽然之間,新村之內出現了三間巧克力店,附近至少還有三、四間,藥鋪、鐘錶店,標明政府註冊、免稅。看來都是集團的連鎖經營。而原有的,小本的,為土人服務的,消失了。每天充滿人潮,逛店的逛店,抽煙的抽煙,小童隨地小便。大人大聲喊叫,留下一地垃圾。海邊的小店,生意差,整個底層變了護老院。牆邊蹲著男女青蛙似的遊客。

從第五條橫街到第六條,是商業區,各種店鋪如花盛放,而且隨著年代的步伐而變化,鐘錶鋪變了手機店,國貨店變了時裝鋪,皮鞋店改為運動鞋店,木傢俬店改為家居用品、辦公室鋼電腦枱。理髮店不單理髮,還美容。雜貨店成為超市。嬰兒用品變成寵物樂園。然後是壽司店、許許多多的食肆。但定安大廈的確定安,堅持不變,整段街的樓層也被面膜覆蓋,再揭開,可能又稍稍年輕起來。它是本區的第三種樓房形式,從窗子可以辦別,面街的窗子不是連綿不斷,牆壁之間有了空隙,房間三面有窗。

到了第六條橫街了,那是貴州街。到了這裡,土瓜灣道已過了一半,熱鬧繁華彷彿已開到荼蘼。再向前走,一邊是偉恆昌的建築群,前身是偉崙紗廠,後來和恆生銀行合資,建了三排十五層的樓房,剛做過翻新的工程,果然明淨了許多,水管之類重新裝置,應不用再喝鹽水吧。

helenmoonstone 提到...

我香港,我街道
作者:
出版日期:2020/02/05

偉恆昌在土瓜灣道佔了三十個號碼,始於三二九號,終於三六一號的嬰兒用品鋪。這裡已經是土瓜灣道的第七條街,名新碼頭街。的確,在這裡一站,就可以感受到碼頭勁吹的海風,可以看見前往北角的渡海輪。船只往北角,北角來的,卻分別往九龍城和黃埔花園,別上錯。怎麼稱為九龍城碼頭,而不是土瓜灣碼頭呢?土人都明白,香港分為十八區,土瓜灣只是九龍城大區內的一個小區,其他區員還包括紅磡、何文田、九龍塘。怎麼還包括無論空間和心理都很遙遠的九龍塘?可見分得並不精確。也許人口不足以獨立成區吧,所以連選舉獨立的區議員也算不上,要歸入海心區。九龍城和紅磡區內有警署,土瓜灣就沒有。其實,九龍城碼頭本稱龍津渡,遠道而來的船隻,運貨上岸,然後運去九龍城寨。九龍城寨本來也是個神秘的地方,三不管,神秘的面紗除去,成為寨城公園了。

碼頭如今寫著「新渡輪」,在海底隧道建成之前,也曾風光了好一陣子,因為它不單載人,還載汽車,架車的人在船上泊了車,走下來,歇息一回,吃個簡單的早餐,公仔麵、咖啡,看看報,鬆弛二三十分鐘的神經。汽車碼頭還留下架空的車道,天橋下是小小的收費停車場。不載車以後,平日坐船過海的人已不多了,每小時兩班,晚上七時停航。水手都日漸老去,這變成式微的行業。碼頭也有碼頭的命運。

helenmoonstone 提到...

西西選文:水手日漸去土,碼頭也有碼頭的命運─土瓜灣道

土瓜灣道的起點在啟明街,看來還算寬闊的街道,冷冷清清,有點落難荒蕪的樣子,可誰見過它昔日的繁華?在蘋果屋的室內街市沒有建成之前,本地的菜市場就在啟明街。當年,真是車水馬龍哪,人禽爭路。那是一地鮮雞鮮鴨的日子。街道的另一半,也絕不遜色,因為街尾接連榮光街,曾是著名的梅真尼製衣廠,當年可說是無人不識,盛時員工二千多人,老闆Manoj梅真尼是印度人。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名牌TWG Tea,即是梅真尼的家族生意,從製衣變製茶,從香港遷到新加坡。啟明街經歷過熱鬧的歲月。附近又山寨工廠林立,帶旺了這一帶的飲食業,大眾化的粥粉麵飯齊全。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榮興茶餐室,老闆沖得一手地道的絲襪奶茶。內地開放後,製衣廠北移,街市搬入落山道,啟明街從此黯淡,據說成為了一條一條劏房街。

土瓜灣道的第一條橫街是啟明街,第二條是鴻福街,街內有一間「土家 」,是區內社區團體聚腳之處,都是關心生活,有朝氣的年輕人。因此,有人自稱「土友」。我呢?我是「土人」,或者「土著」,不是「著名」的「著」,而是「著地」的「著」,張岱在《夜航船》解說過。土瓜灣的「灣」,粵人不照書本上說的,並不唸作「海灣」的「灣」,而是「環繞」的「環」,把陰平灣當陽平環。灣仔、牛池灣才讀「海灣」的「灣」。第三條街是銀漢街,名字不好記,但總會認得這裡的恆生銀行分行,更有坐滿夏天嘆冷氣打瞌睡的常客天天出席的麥記漢堡飽,或者埋頭馬報,有了研究心得就跑過馬路到對面的馬會報到。這一連三小街,都是短短的,封閉的,車子開進去,只能兜個小圈,出口仍在土瓜灣道。真正頭尾暢通的是第四條街:落山道。四座結構特別的大廈出現了,佔了整整半條路,一至十五樓,由網布包裹起來,像克裡斯托的雕塑。

從第五條橫街到第六條,是商業區,各種店鋪如花盛放,而且隨著年代的步伐而變化,鐘錶鋪變了手機店,國貨店變了時裝鋪,皮鞋店改為運動鞋店,木傢俬店改為家居用品、辦公室鋼電腦枱。理髮店不單理髮,還美容。雜貨店成為超市。嬰兒用品變成寵物樂園。然後是壽司店、許許多多的食肆。但定安大廈的確定安,堅持不變,整段街的樓層也被面膜覆蓋,再揭開,可能又稍稍年輕起來。它是本區的第三種樓房形式,從窗子可以辦別,面街的窗子不是連綿不斷,牆壁之間有了空隙,房間三面有窗。




helenmoonstone 提到...

港深设专组研“北都”规划

2021-10-15 04:27:06大公报

北部都会区”将改变本港“南重北轻”的旧有发展观念,大大改善现时新界市民南下返工的交通压力。

  【大公报讯】记者龚学鸣报道: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到建设“北部都会区”,涵盖元朗区和北区,占地300平方公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昨日在电台节目表示,“北部都会区”的交通运输发展会有整体的规划,包括考虑土地规划及市民就业等。当局已与深圳方面成立专组商讨,预料明年完成首阶段研究,之后会研究走线、站点、建造费用、分摊合作机制等。

  为北区提供60多万就业机会

  对于发展“北部都会区”后会否增加现时已经接近饱和的东铁及西铁綫的压力,陈帆表示,当局在屯马綫开通后检视承载量,在早上繁忙时段,北上约占三成、南下约占六、七成,但由于出行模式可能受疫情影响,有待日后疫情纾缓或退却时再研究。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在同一个电台节目中指出,“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将会改变本港一直以来“南重北轻”的旧有发展观念,并于北区提供60多万个就业机会,将大大改善现时打工仔南下的交通压力。

  “北部都会区”预计在20年后才正式完工,黄伟纶说,新界北有部分新发展区已经开工,可在不同阶段入伙,不存在20年后才能提供房屋供应的问题。他又说,政府会持之以恒地提供更多土地,未来“北部都会区”可增加约16万至18万个住房单位,长远有望对香港楼价有纾缓作用。

helenmoonstone 提到...

盤點九龍城7間明星店 發哥最愛

1. 德興魚蛋公司

九龍城德興魚蛋公司主打潮州魚蛋,店主是潮州人,自設工廠手打魚蛋,堅持100%魚肉製,絕不溝麵粉,故食落特別有魚味,更備有秘製咖喱汁,可用來蘸魚蛋吃。立店逾二十年,一直深受街坊愛戴,發哥周潤發更經常出沒篤魚蛋,想野生捕獲發哥,不妨來此碰碰運氣!

德興魚蛋公司
地址:九龍城福佬村道76號地舖(顯示地圖)
電話:2382 0646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8am-6pm
招牌菜:魚蛋

2. 公和荳品廠

香港公和荳品廠以大豆製品聞名,豆腐、豆漿、豆腐花都極受食客歡迎,更曾獲米芝蓮街頭小食推介,吸引不少遊客。店舖至今有過百年歷史,九龍城分店引來明星們不時幫襯,可惜業主將於9月尾收回九龍城舖位,老字號不得再經營下去,《東方新地》就曾拍到發嫂和家人前往食豆腐花。

公和荳品廠
地址:九龍城福佬村道67號(顯示地圖)
電話:2718 0976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 8:30am-7pm、星期六至日8:45am-8pm
招牌菜:薑汁豆腐花

德昌魚蛋粉

九龍城的老牌長龍粉麵店,設有工場炮製魚蛋、魚片、魚皮等,魚蛋以門鱔、九棍魚、䱛魚等打成,魚片則是即打即炸。湯底是店子的得意之作,用上豬骨、老雞、大鱔魚骨熬製。很受街坊歡迎,門前經常現人龍,門庭若市,魚皮及魚皮餃不時一早售罄。今年林文龍就曾被《東方新地》拍到前往買魚蛋,同店員十分熟絡聊天,看來是熟客。
德昌魚蛋粉

地址:九龍城福佬村道88號嘉福閣地下(顯示地圖)
電話:2718 3838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7am-12am
招牌菜:馳名魚蛋河

添樂園

位於福佬村道的添樂園,紮根在九龍城已50多年,是區內的老牌茶餐廳,出名以石油氣加炭火做的煲仔飯,一開煲蓋,臘腸油香撲鼻,食至最底,還有金黃香脆的飯焦,脆而不燶。難怪香港著名電影導演杜琪峯(杜sir)都是長期食客,不時看到他和妻子到此撐枱腳。

餐廳:添樂園
地址:九龍城福佬村道4號地下(顯示地圖)
電話:2382 2369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7am-2am
招牌菜:陳皮魚腸煲仔飯

黃明記粥粉麵家

黃明記屹立九龍城逾40年,主打潮式粥粉麵,在60年代於樂善道賣粥起家,多年來依然堅持不叫貨,丸類如魚蛋、豬肉丸、墨魚丸,甚至辣椒油都是自家製,難怪食客長途跋涉也要來幫趁。少爺占(甄子康)今年就被拍到駕車前往買粉麵外賣,與老闆娘相當好傾。

餐廳:黃明記粥粉麵家
地址:九龍城啟德道80號地下(顯示地圖)
電話:2716 2929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1am-1am
招牌菜:墨丸墨鬚河

古珐蛋糕

古珐蛋糕主打古早味蛋糕,蛋糕是即日新鮮烘焙,選用北海道鮮牛奶、韓國砂糖、紐西蘭牛油等製作,開揚的製作工場讓顧客清楚看到整個過程,店內共有7款味道,如經典原味蛋糕、爆漿芝士蛋糕、肉鬆蛋糕、朱古力蛋糕等,價錢$65起,性價比高!上月更野生捕獲發哥買了2盒古早味蛋糕,不知道他買了什麼口味呢?

古珐蛋糕
地址:九龍城福佬村道49A-49D號地下3號舖(顯示地圖)
電話:2806 3722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1:30am-9pm
招牌菜:爆漿芝士蛋糕

helenmoonstone 提到...

九龍城美食

搜尋九龍城美食的時候,第一個會彈出來的就是這間清真牛肉館,這間已經有70多年歷史的伊斯蘭菜館竟然是九龍城最經典的美食? 就算對香港美食沒研究的本地人,也會一定知道這間牛肉餅是九龍城的名物,這邊出入的回教徒不多,雖然是超多明星光顧過的名店,但很少有看到他有排隊,他就像是一個奇妙的存在著,但很多人第一次去九龍城都會專程來清真牛肉館,他的牛肉餅的確是好食,皮薄餡多而且超級爆汁;


九龍城打鼓嶺道33-35號地舖
G/F, 33-35 Tak Ku Ling Road

九龍城的經典必然要數到豪華餅店,本地人稱之為香港十大蛋撻酥皮蛋撻之一,亦是大家去九龍城必吃的一站,發哥最愛店之一,他也試過在這裏派蛋撻給街坊吃,其實他自己最喜歡是合桃蛋糕,我就最喜歡他的蛋捲,三色蛋捲更加是很少地方能吃到,其他的麵包其實都不錯,店名叫豪華但價錢卻是很平民,整體水平都是值得買一大袋麵包回去吃的

發哥最常出沒的餐廳就是這間聯發茶餐廳,不說的話很多人也不知道其實他就是佐敦名店澳洲牛奶公司的第二代所開的茶餐廳,門面招牌都是淡黃色底黑色字,只有招牌菜同樣是炒滑蛋,而其他就不一樣了,沒有澳牛那種『有名的服務』,而且餐牌也是多了澳牛沒有的品種,這裡有炒粉麵飯甚至煲仔飯,聯發最有名當然就是他的葱花滑蛋叉燒飯,發哥最愛就是點多葱版本

九龍城侯王道2-4號地下1號舖
Shop 1, G/F, 2-4 Hau Wong Road

添財記,野生捕獲發哥當然是Bonus,食物水平整體來說是蠻不錯,一定是高於平均水平那種,但我又不會覺得是特別特別好食,非常足料用料也是新鮮,粥底十分綿滑值得一讚,但我個人覺得是偏鹹了一點,腸粉是即叫即拉口感十分滑溜

地址

九龍城龍崗道35號地舖
G/F, 35Lung Kong Road, Kowloon City

九龍城有兩間非常有名的老字號豆腐店,一間叫是公和(2021年結業),另一間就是家庭式經營全港只此一間的『義香』


九龍城衙前塱道74號地下
G/F, No. 74 , Nga Tsin Long Road, Kowloon City

九龍城有兩間沙嗲名店,一間是剛才介紹的樂團,另一間就是方榮記沙爹牛打邊爐,一說到九龍城的火鍋店本地人第一間也一定會想起方榮記的,它的招牌沙嗲鍋湯底配上頂好大光麵是另一個九龍城ig美食的經典畫面,不只是始創更加是number one,據說食香港的火鍋配肥牛的文化也是他所創,所以方榮記這個60多年的老字號會多了一份江湖地位;

除了火鍋店多之外,九龍城潮州飯店也非常的多,上一篇文章也說這邊有小潮州之稱,如果想在香港吃一餐地道正宗打冷潮州菜的大家都會首推九龍城,但光是說創發、成發、南記、順記、新潮城這潮洲五天王已經令很多人不知道應該要吃哪一間了,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推薦, 街坊的心水也是跟大眾不同,潮州蠔仔粥、蠔餅、鹵水拼盤都是最基本,如果想食一些更地道的潮州菜如凍蟹、凍烏頭鹹雞、反沙芋、薑蔥魚腸、蝦棗、潮州炒麵線就是要來這邊了…


合成糖水和地茂館都是九龍城的老字號,杏香園就是來自澳門的名牌,光是這三間都令你選擇困難症發作了,也許最多人會叫你去超多明星幫襯的合成糖水,但個人就比較喜歡地茂館,多了一份人情味和溫暖,這邊很多糖水都是手工研磨,味道是吃得出是真材實料,個人是比較喜歡外面比較少有的合桃露




helenmoonstone 提到...

歷史學家吳志華的西九龍故事:藝術無處不在

歷史學家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從小在西九龍長大,在他眼中,「西九龍的故事是人的故事、生活的故事。這裡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吳博士的工作就是管理西九龍的歷史地標,以前是香港歷史博物館、聖安德烈堂,現在則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儘管時過境遷,如今西九龍的面貌已無法和記憶完全重合,但那些回憶早已在他心中生了根。

對吳博士來說,感受西九龍其中一個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上海街走一圈。他講到:「上海街還留有很多小店。比起大超市和商場,我更喜歡在這些街道上閒逛。這邊也有不少小餐館。我喜歡料理,上海街有很多小店,賣各種各樣的食材和廚具。」與童年記憶不同的是,現在的西九龍多了許多高樓大廈,還有高鐵站等公共交通設施,同時也有舊建築被保留下來。吳博士說:「這裡和中環不一樣,居民的流動性沒有那麼大,尤其是油麻地和佐敦,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在這裡生活了很多年。」

西九龍充滿人情味和煙火氣,不少百年老店依舊屹立不倒,其中就包括人氣腐乳老字號廖孖記,吳博士也是他們的常客,「這裡有著數不盡的故事,在跟人們聊天的過程中你就能了解到他們背後的經歷。」此外,許多家喻戶曉的香港品牌也在西九龍留下印記,吳博士分享道:「第一家成功的大家樂就在渡船街。雖然餐廳10年前就已經不再營業,但是那棟樓留下了,現在是他們的辦公室。」說到這裡,他也不禁讚歎:「這裡不單有豐富的歷史遺蹟和故事,還有現代化的建築,古今融合得相當自然和諧,很有特色。」

每每被問及遺蹟應該保育還是開發時,吳博士的回答總是「平衡」二字;

吳博士認為,博物館的使命不僅僅是保存和展示歷史,還要豐富歷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植根本地社區,通過與本地藝術家和設計師合作,致力於藝術化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讓大家真正的體驗藝術,並與作品產生共鳴,「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些藝術作品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博物館不僅會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展品,還收集了大量本地收藏家和機構的藏品。「(同樣位於西九龍的)M+也有許多屬於香港人的回憶,比如霓虹燈招牌。」現在,吳博士要將童年的美好回憶回饋給陪伴自己成長的西九龍,通過展覽讓所有人體會到屬於這裡的日常與美好。

helenmoonstone 提到...

【香港故事】張愛玲遺産執行人宋以朗:不會再有張愛玲新作面世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0日 09: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張愛玲遺産執行人 宋以朗

  張愛玲過世的時候,她的遺産是交給我爸爸媽媽。我爸爸先去世了。2003年,我媽媽在香港中風,我就由美國趕回來照顧她。我媽媽是處理當時張愛玲遺産的人,既然她病了,就變成由我接手。

  【解說】一幅細邊眼鏡、一件條紋襯衫,作爲張愛玲至交好友宋淇夫婦之子,張愛玲遺産執行人宋以朗日前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講述自己與張愛玲的不解之緣。1952年,張愛玲從上海來到香港,結識了著名學者、紅學家宋淇及其夫人鄺文美。在港期間,張愛玲與宋家結下了深厚友誼。

  【解說】1955年,張愛玲離港赴美,就此與宋淇夫婦開始了長達40年的往來通信。在這700多封信件中,張愛玲討論文學創作、出版業務,也記錄了在美生活的瑣事,更是在行間字裏呈現出《色戒》《小團圓》《少帥》等佳作背後的創作歷程以及對世事的獨到眼光。

  【同期】張愛玲遺産執行人 宋以朗

  幫我好多的其實是家裏有一大堆書信,《張愛玲書信集》它有差不多1000頁、60萬字。(張愛玲在書信中)同我爸爸說的是工作,就是說這本書裏邊應該聚集一些什麽散文或者小說,或者拍電影應該收多少錢版權,是業務上的問題。和我媽媽說的就是個人、朋友、健康,是另外一件事。

  【解說】1995年9月,張愛玲在美國逝世,遺囑中將所有遺産留給宋淇夫婦。宋淇夫婦去世後,宋以朗繼承了張愛玲所有的文學遺産。2010年,宋以朗從700多封信件中選出部分內容,編成《張愛玲私語錄》。2020年9月,宋以朗將700多封信件全部編成書信集,分爲《紙短情長》《書不盡言》兩册出版。身爲至交好友之子,宋以朗常被問起對張愛玲的印象,然而在他的記憶中,自己只見過張愛玲兩次。

  【同期】張愛玲遺産執行人 宋以朗

  第一次(見她)是(上世紀)50年代,在1952年至1955年,她是見過我的,她有一些文字,就曾經說起我的事,小孩吃藥要怎麽樣騙他是糖。我是沒有記憶的,因爲我那個時候最多五歲,第二次見她是1962(年),她來香港寫劇本,住在我們家附近,所以有的時候會過來吃飯。

  【解說】由于當時年紀尚小,宋以朗對張愛玲的記憶更多是來源于家人們的隻言片語。

  【同期】張愛玲遺産執行人 宋以朗

  我姐姐對她(張愛玲)的印象就是說,這個女人近視度數很深,但又不喜歡戴眼鏡,所以就(總是)眯起眼睛。我們家裏的工人就說,這個張小姐除了跟我們家裏人吃飯,有沒有自己買東西來吃呢?就說張小姐可能是有胃病的,麵包買回來不是即刻吃,而是要隔夜,等它硬一點才吃。

  【解說】近年來,宋以朗常以張愛玲文學遺産繼承人的身份出現在大衆視野中。在他的推動下,張愛玲的《小團圓》、《少帥》等作品得以問世,與讀者見面。采訪的最後,宋以朗直言,未來應該不會再有張愛玲的新作面世。對于自己十多年來的出版工作,宋以朗坦言,雖有小小小遺憾,但自己已然滿足。

  【同期】張愛玲遺産執行人 宋以朗

  新作品其實差不多不會有的了。你不要想著,還有一些傳說中的所謂“張愛玲最後的遺作”,不會有的了。我未必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但是有一段時間,事後就會覺得後知後覺,事情過了之後就說,如果我當時這樣就好了,有一些事情我就覺得你叫我再做一次,我會用不同的做法。

  記者 范思憶 香港報道